首页

冷柔女王免费踩踏之家

时间:2025-05-26 11:02:58 作者:舞狮、书法、海草舞 澳大利亚“汉语桥”选手“上才艺” 浏览量:20789

  天津港一公司,共有3349米海岸线,货场总面积达到126万平方米。1998年起在此开拖车的成卫东,对哪个路口易堵车,哪段路面不平坦,哪个位置需慢行等,都了然于心。

 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,他曾想尽了办法。吃饭时,他把饭碗看成是拖车,在两个筷子之间通过,寻找运行轨迹;扫地时,把扫帚当成拖车,观察转弯角度。他总结出的方法,让作业效率比以往提高了16.7%。

  他还练就了左右脚都能熟练开拖车的技术。工作26年来,他累计行驶了30万多公里,这相当于绕行地球八圈。

  近十年,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天津港发展带来诸多机遇。这位“拖车王”发现,当“智慧港口”建设成为方向,工人仅依靠传统经验是不够的,还要学习新技术。他现在给机器人当“师父”,让天津港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落潮流。

  港口两代人,从“手提肩扛”到机械运货

  成卫东的父亲成金刚,曾在天津港工作了40余年。在港口运货还需要人力“手提肩扛”的年代,成金刚是港口有名的力工。在成卫东童年印象中,父亲入秋后晚上还穿着背心,搬完货物回家后,浑身散发热气,粗壮的大手能将他举起来。

  成卫东家住得离港口不远,小时候和伙伴经常去看港口工人运货。他觉得那种汽笛一响,上万吨货物就奔赴远洋的场面很壮观。70年代,成金刚那代人搬货物多是用袋子,每个袋子装着不同货物,有粮食、化肥等,大概重50公斤。

  成卫东幼年时候就向往在港口工作,他初中时候成绩不错,可以去天津市区读一个重点高中,但他选择读了天津水运技工学校。在学校里,他接触到了物流管理、机械运输等知识。

  成卫东回忆,在1984年左右,天津港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,当时码头上已经矗立起无数个门吊,将货物从岸上吊起,放在船板上,但仍需要人站在船板上码放货物,一天下来,工人要经手数百吨货物,人累得腰酸背疼。

  1998年,19岁的成卫东来到天津港工作,担任拖车司机。当时,天津港大大小小的货物几乎全靠拖车在货轮和港区之间转运。一个成熟的拖车司机每天能转运数千吨货物,拖车驾驶倒车频率高、作业难度大,导致很多司机都有颈椎、腰椎疾病。

  刚入行时,老工人马国元成为他的师父。马国元经历过港口的“手提肩扛”时代,他学机械设备学得很用心,是天津港的拖车好手。他告诉成卫东,机械比人省力太多了,机械永远不会累,年轻人要好好学技术,让技术给人减负。

  成卫东也喜欢钻研问题,刚工作时就随身背着包,里面放着几本参考书,一有空就翻几页,随时学习拖车等机械设备的构造与应用。20多年前,港口机械设备还多是从西方国家进口来的,看懂满是字母的说明书,他费了不少劲,但为了弄明白技术,他觉得学习吃些苦头是值得的。

  左右脚都能开拖车,成为“拖车王”

  早在十多年前,成卫东就琢磨着如何让工序更加科学高效。他把拖车操作的一个作业循环,分解成40多个动作要素,对司机需要挂几次挡、踩几脚刹车、回几下头等,都进行数据化分析,最终形成一套方法论。

  他把这套方法,分享给其他工友。根据工友们测算,成卫东创造的这套方法,能使整个作业效率提高16.7%。他说,按照这个方法,每名司机一个班次下来,要比其他人至少多拉几百吨的货物,如果公司所有司机都有这个效率,那么公司每天能多运输一万吨货物。

  在天津港,成卫东更为人熟知的绝活儿,是他在工作中练就了用左右脚都能够熟练驾驶拖车的技术,为此他被称为“天津港拖车王”。

  “我练习用左脚开车,可不是为了炫技术,而实在是这种方法既高效又安全。”成卫东介绍,以前,港区里各类货物、车辆、人员密集,路况复杂。而拖车长达几十米,转弯、倒车时司机视野受限,全靠司机摸索经验,才能做到万无一失,在这种情况下,大拖车左脚开车的优势十分明显,“转头角度可以从原来的最大180度增加到270度左右,视野更加宽阔。”

  凭借精湛手艺,2022年,成卫东获选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“大国工匠年度人物”。已退休的师父马国元为此很高兴,每次见到他都嘱咐一句话,“人听党的话,车听人的话。”

  “我想,这是师父告诉我的最有分量的一句话。人听党的话,才能有信仰,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动力。车听人的话,就需要人磨炼技术,技术水平高了,啥机器都能听人的话,啥任务都能干成。”

  近些年,成卫东为了提高机械设备智能化水平,经常主动请缨到队里保养组锻炼,他在拖车的上、下、里、外钻来钻去,常常弄得全身都是油污。夏天为了查看发动机,热得衣裳湿透;冬天检修设备,手指都冻裂。对他来说,这些都是家常便饭。

  过去十多年,成卫东带领团队完成200余项技术创新,荣获40多项国家专利,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。他说,现在天津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,港口的生产日益繁忙。如何从内部深挖潜力,不断提高生产效率,是他目前在思索的问题。

  给机器人当“师父”

  2021年10月17日,全球首个“智慧零碳”码头在天津港正式投产运营。此后,成卫东收到公司派来的新任务,给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当“师父”。他说:“当时可把我难住了。带徒弟我不怕,这些年我带出的徒弟,早就在各个岗位上挑起了大梁。但是,让我给机器人当师父,却是头一回。”

  他发现,机器人工作效率明显比人高,它们能够自动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,而且能够保持全天候最佳状态作业。但是,机器人“徒弟”虽然天赋高,但不怎么会变通,比如什么时候该减速,什么时候该变道,如何选择最佳的行车路线等,面对这些复杂路况,它们无法辨识出最优路线。

  在此后两年时间里,成卫东和团队把多年研究的操作方法和驾驶技巧给以标准化、数据化,“翻译”成为一列列代码、一道道指令,输入机器里面。现在,他的机器人“徒弟”们依靠着5G、北斗等国产自主技术,已经实现了L4级无人驾驶。

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步,港口工人会不会被机器替代?成卫东认为,人的技术始终在引领机器前进,机器只会重复人的经验,“换言之,人一旦停止了进步,就会被机器替代。”

  除了技术进步外,他还发现,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,也让工人感受到新时代机遇。这几年,天津港集装箱货运量明显比以前多了,工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。在他的团队里,大家都抢着加班。

  近十年,天津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展迅速。天津港陆向在京津冀及“三北”地区开通44条海铁联运通道,布局“三线十区”120家直营店、加盟店,实现口岸功能向腹地延伸;天津港到大红门、平谷铁路通道实现开通;2023年,天津港完成海铁联运122.7万标准箱,跨境陆桥运量持续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。

  成卫东发现,这些年新来港口工作的年轻人,都有大学学历,许多人还有计算机学科背景。今年45岁的他,经常主动向年轻人请教编程等方面的知识。他相信,在港口高质量发展中,智能科技与人的经验深度融合,将是未来方向。

 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【编辑:钱姣姣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睡眠经济催生新业态 更多人愿为“睡个好觉”买单

“潘班长这21年来的变化非常有代表性。”车忠臣继续说,从字都认不全的小学文化水平,到如今能代表大队外出讲课的讲师团成员,潘孝君的不断进取,正是向善、向上的积极代表。

新动能行业利润较快增长(锐财经)

另外,“死亡游戏”的死灰复燃也暴露了监管部门、平台及网站对相关内容不够敏感、不够重视等问题,相关机构对“死亡游戏”短视频的清理必须快速且强力执行,才能让其彻底失去传播途径。事关青少年的生命安全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。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进来,才能呵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,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稳健地前行。

大陆惩“独”,台商撤离?国台办指相关报道悖离事实

自然资源部:22个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已获批准实施

衡水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董晓航称,研学旅游是跨界融合的新业态、千亿级别的大市场。近年来,衡水市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的研学之都,坚持文旅融合、全景打造,建立“基地建设、导师培训、课程研发”三位一体推进机制,发布全省首个研学旅游产品地方标准、大运河研学旅游服务规范国家级标准,成立全国研学市场营销联盟,形成了9大类研学产品、16条精品线路、300多个沉浸式教学场景。今年1月至9月,接待研学游客近百万人次,京津等外地游客增长25%。(完)

公安部网安局公布3起涉教师谣言典型案例

这是无畏由打野转游走的第一个春季赛,他和队友最终无缘季后赛,对于他来说最近几个月是一段“难过”的经历。但无畏并未怀疑自己转位置究竟是对是错,做决定时经过深思,如今他也想坚定地走下去。为了多留在赛场而做出种种努力,无畏的最终目标没有变过,依旧还是冠军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